7月15日,“博运877”船舶停靠在中山中外运码头1号泊位,船员关停船舶发动机,从船上拉线与码头岸电连接,按下转换开关,船舶用电即转换为岸上供电。
“今年1月至今,全市码头岸电平均每月为船舶供电约为19819度,使用率达90%,排名在全省前列,改善了港区空气环境质量,为打赢水上蓝天保卫战贡献了力量。”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目前,除了国家明确的危险品码头暂不建设岸电外,全市12家非危险品码头已实现码头岸电全覆盖,岸电覆盖率位列全省前茅。
上午10点,中山中外运码头1号泊位,停靠着“博运877”船舶。船员从船舱里拉出一条黑色电线,与设置在码头前沿的岸电箱连接,使用岸上供电。码头工作人员现场讲解了转接岸电的步骤:船员先关停船舶发动机→拉线→连接岸电箱→开启船上的转换开关→成功转换岸上供电。
具体什么是岸电?市交通运输局港航管理科工作人员陈雷介绍,岸电是指靠泊港口的船只关闭船舶自备的辅助发电机,转而使用港口方提供的清洁能源向主要船载系统供电。
“岸电箱类似于电动汽车的充电桩,建设于码头前沿,其功能是通过插电的方式,为靠港船舶提供岸上供电,替代传统的船舶柴油辅机发电。”陈雷表示,船舶使用岸电,可减少因柴油燃料发电造成的噪音、废气、黑烟等环境污染,减少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进而改善港口空气环境质量。
“我们共建设了6套码头岸电,投入使用后受到船主的欢迎。一艘船停靠一天,电费10多元至20多元不等。”中山中外运仓码有限公司技术工程部副经理冼文杰表示,使用岸电与柴油发电相比,岸电的成本优势明显。船主可使用月结、现金、扫码电子支付等方式支付电费。自去年10月投入使用以来,岸电推广顺利,目前码头岸电使用率达9成。
陈雷表示,近年来,市交通运输局按照我市打赢蓝天保卫战的工作部署大力推动码头岸电的建设和使用进程。截至目前,除了国家明确的危险品码头暂不建设岸电外,全市12家非危险品码头已实现码头岸电全覆盖,合计建设47套岸电设施,覆盖47个码头泊位,岸电覆盖率排名居全省前列。
数据统计显示,今年1月至今,全市码头岸电平均每月为船舶供电约为19819度,船舶接电约为1167艘次,使用率达90%,改善了港区空气环境质量,为打赢水上蓝天保卫战贡献了力量。
◆中山日报报业集团新媒体中心
◆文+/记者 何淼 通讯员 郭焯元
◆图+2,视频+/记者 孙俊军
◆视频后期/ 黄艺杰
◆编辑:袁凤云
◆二审:蓝运良
◆三审:岳才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