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行(7)盐津:修好“富民路” 种上“摇钱竹”
栏目:首页 来源:中山日报 发布:2020-07-07

作为大山里的外来媳妇,马林来盐津县柿子镇新生村任党总支书记前,对这里的生活环境和竹产业一无所知。几个月后,马林俨然成为一名竹产业“专家”和“讲解员”。采访车沿着盘山公路兜兜转转一个多小时才到达新生村,年轻、干练的马林早已在此等候,她指着村口竹林管护道边一块写着“富民路——广东省中山市援建”字眼的蓝色牌子说,这是村民自发竖起的,他们很质朴,不知如何表达对中山人民的感激之情。去年底,刚刚建好的新生村竹林营林生产管护道,不仅解决了村民过去日常管护难、采笋运输难的问题,还让村民采伐的鲜笋每公斤提高近1元的收益。


由中山东西部扶贫协作帮扶资金援建的盐津县柿子镇新生村竹林营林生产管护道。(图片来源:南方+)

截至目前,中山市已累计在盐津县规划建设了营林生产管护道114.05公里,覆盖庙坝、柿子等4个乡镇的15万余亩笋山。

盐津因曾拥有盐井产盐并设渡口渡汛而得名,是云南与省外交往的咽喉、中原入滇的要道,素有“滇川门户”之称。母亲河——关河从盐津县城盐井镇穿流而过,县城有一座历史悠久的铁索桥,人走上去摇摇晃晃,是居民穿梭关河两岸生活区的重要通道。整个盐津四面环山,县城及各乡镇基本坐落在依山傍水之间,地势险恶,当地人只能在修造房屋时开凿崖壁临江而建,房屋多用吊角式和串架组合,这种“吊脚楼”成为当地的一道独特风景。从县城开往柿子镇,24公里的山路足足走了一个多小时,采访车继续向新生村方向出发,一路爬坡盘转,20多公里后到达半山腰,豁然开朗,5万多亩郁郁葱葱的连片竹林跃进眼帘。

沿着竹林中修好的竹林管护道往上走,很快就置身于一片翠绿的竹海中,竹叶在微风中摇曳沙沙作响,不时传来不知名的昆虫鸣叫声。新生村村民龚昌银正在竹林里劳作,已经五六十岁的他干起活来特别带劲,他是村里的村民小组长,家里有120亩竹林,一年下来收入十分可观。

“生产管护道没有修之前,这些山路都坑坑洼洼,雨天一身泥,晴天灰满身,走路很危险。以前采笋只能靠人背马驮,一个人最多一趟能背100斤竹笋,从山上送到收购点,至少要耗费一两个小时,一趟下来精疲力尽,效率特别低。现在不一样了,摩托车可以直达竹林边,一趟能运300到400斤新鲜竹笋,10多分钟就能到达收购点,一天下来可以采笋好几个来回。中山援建的这条管护道就是咱们的富民路,如果有机会我还会承包更多的竹林,早日脱贫奔小康。”龚昌银回忆起以前的作业环境感慨万分,对以后的生活充满信心和憧憬。按照去年10吨的产量来计算,今年龚昌银家120亩竹林采收的竹笋,将至少比去年增收一万元。


网图

马林告诉记者,大山里的竹笋最“金贵”,长得快也老得快,保鲜期一般在两天左右,耽误了采摘时间,口感变差,根本就失去了食用价值。以前由于管护道没有修好采伐运输十分不便,不少鲜笋来不及采伐就直接烂在地里,还有因为运输不畅造成鲜笋变老变坏,农民辛苦劳作一年的心血付诸东流,非常痛心。“有了生产管护道,我们就能够实现半个小时内,完成竹笋从采伐到餐桌过程,让更多的市民第一时间餐到最新鲜美味的大山竹笋,也让更多的新生村民、盐津竹农早日走上致富路。”

盐津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9.92%,柿子镇新生村就位于乌蒙山脉的一座半山腰,登高望远,重峦叠嶂,沟壑纵横。全村42平方公里居住着695户2758人,竹笋面积有4.5万亩,去年初产量达2300吨左右。新生村竹林面积约占到全镇的四成,所以就有“盐津竹林看柿子,柿子竹林看新生”的说法。 

2018年起,盐津县整合中山市东西部扶贫协作援助资金,陆续在庙坝、柿子、豆沙、普洱等乡镇启动了笋山营林生产管护道建设。其中新生村的营林生产管护道去年5月份开建,年底就建成使用了,远远看去,长11公里、宽1.5米、厚0.1米,绵长蜿蜒的管护道从村头延伸到山头,每片竹林都能通过管护道顺畅到达。

挂职盐津县委常委、副县长陈文权和来自中山的其他扶贫干部在推进管护道建设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他们的付出也得到了村民们的认可和支持。得知中山要援建竹林营林生产管护道建设,山上的村民沸腾起来了,他们知道这就是一条“富民路”。修建道路那段时间,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村民参与进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的村民贴上油费把自己家的摩托车都派上用场拉建筑材料,铺路过程中难免要砍伐一些竹林,被砍伐的村民主动配合,甚至拿起锄头自己开起路来。管护道建起来后,村民们还主动当起了护林员,在采伐竹笋时发现火患、自然灾害等第一时间向村委会报告,“管护小道”在村民心里就是名副其实的“康庄大道”。


盐津县水田安置点扶贫就业车间,凤竹服装有限公司 记者 余兆宇 摄

走村串户、了解疾苦、用心用情,扶贫干部们和当地群众打成了一片,对很多村民的家庭生活和收入十分清楚,所到之处,不少刚刚脱贫的村民不断和扶贫干部热情打招呼,邀请他们进屋喝茶聊天,还会端上家里最珍贵的苹果、李子、桃子等进行招待,就像亲戚串门一样,拉不断的家常,谈起中山对他们的帮扶并给他们家庭带来的巨大变化,他们说得最多的两个字就是感恩。

陈文权告诉记者,来自中山的扶贫干部常常下沉到最基层、最辛苦、最贫困的乡村展开工作,他们当中有的孩子正在上小学初中缺乏陪伴,有的长期高强度工作积劳成疾,有的家里老人家重病了也无法床前照料,有的夜不能寐总想着如何助力穷乡僻壤早日脱贫……由于工作繁忙,斯文儒雅的陈文权也显得“苍老了很多”,他自嘲“头发稀疏了,也白了很多”,他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盐津群众过上好日子,他也能安心回中山工作,多陪陪85岁高龄的老父亲、即将上高中的儿子。

截至目前,盐津县已累计投入中山市东西部扶贫协作援助资金1711.75万元,规划建设的营林生产管护道带动了全县4000余户1.59万余人通过竹笋产业增收,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800余户8000余人直接受益。


盐津县中心敬老院中山博爱楼。记者 余兆宇 摄

相关新闻:

去年下半年,首批村民正式搬进盐津县水田新区安置点,400户村民告别大山过上了便利、安稳的生活。普洱镇桐梓村易迁户刘大爷感慨,真没想到自己这个年纪了还能搬进城里住上楼房,多亏了党的好政策以及中山人民的帮扶。


盐津县水田安置点的居民。记者 余兆宇 摄

据了解,水田新区位于县城附近,周边配套设施完善,中山自2016年开始与昭通结对,就通过资金援建、招商引资、协作培训、物资捐赠等方式,累计投入资金及物资3700多万元,包括用于幼儿园建设、小学综合楼建设、卫生服务站医疗设施设备采购、引进三间扶贫车间等,为助力水田易迁点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贡献中山力量。


挂职盐津县委常委、副县长陈文权(图中)在介绍县里情况。记者 余兆宇 摄


◆中山日报报业集团新媒体中心
◆文+/记者 吴森林 程明盛
◆图+4/记者 余兆宇
◆编辑:沙玉兰
◆二审:曾淑花
◆三审:魏礼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中山人都在“卷”英语,因为......
推荐 11615人浏览   2024-03-27
推荐 9407人浏览   2024-03-26
港深中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联盟成立
原创 9106人浏览   2024-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