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明盛 吴森林‖3年逾36万人入城!昭通易地扶贫搬迁的中山使命(小康征文235)
栏目:首页 来源: 发布:2020-06-30

地处乌蒙山区腹地,金沙江下游沿岸的昭通市,拥有世界第三大水电站溪洛渡水电站、在建的世界最大水电站白鹤滩水电站和世界第五大水电站向家坝水电站,是库区移民大市,中山对口扶贫协作的盐津、大关、永善、绥江四县中,溪洛渡水电站所在的永善县举全县之力10年移民4万多人,位于向家坝水电站上游的绥江县迁建一个县城三个镇6万人。

2016年东西部扶贫协作以来,比库区移民规模更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在昭通展开,8.44万户36.24万人搬迁入城,其中建档立卡贫困群众30.7万人、同步搬迁5.54万人,搬迁规模之大、难度之大前所未有。

易迁命题:山民市民化的考验

到绥江县最大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兆佳坝安置区寻访,深入绥江县就业扶贫车间——绥江县赢凯电子公司,听孙公力、欧光润夫妻说,他们家所在的南岸镇互助村30组多数人家迁离了,有的家庭自己出去盖了房子。

他们家是随迁户,跟着建档立卡贫困户一起迁到易迁安置点,需要支付1500元/平方米建安成本。当一些家庭还在犹豫要不要随迁时,他们毫不犹豫做了选择。

孙公力说:“再也不想爬山了。”

他们夫妻带着2个孩子,长期在外租房住,因为回家的路太难了。

他们有家人住在村里,过年便回村团聚。车到山脚下,得找兄弟将带回来的物品背上山,一家人从山脚走到山上家里,有时上午9点开始走,下午两三点钟才能到家。

山高路远,出行不便,尤其是孩子每天上学放学,打着手电筒上路,雨天要趟过一个个小河沟,路途危险,需要家长护送。搬下山去,是昭通许多山民的愿望,易迁进城则是许多人想都不敢想的梦想。


▲昭通罗坪安置点

伴随东西部扶贫协作而来的大规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挪穷窝,断穷根,真正让人搬到人该呆的地方、让树长到树该长的地方,帮昭通36.24万山民一夜圆梦。接踵而来的一个现实问题是,许多一辈子没有走出大山的山民如何融入城市,实现从山民到市民的人生转变,尤其是那些年岁较大、缺少一技之长的山民,要实现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城市化,把山民变成市民、产业工人,这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必须解决易迁户安家、工作、休闲娱乐等复杂问题。

中山使命:打通易迁“最后一公里”

全国最大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靖安新区不在中山对口帮扶四县,但跨县安置昭阳、大关、永善、彝良、盐津、镇雄6个县区的搬迁群众共9256户,40549人,中山对口帮扶县占了多数,其中大关易迁户就占了安置户的一半。

对于中山而言,帮助易迁户打通安置区“最后一公里”,是肩负的城市使命。

许多贫困易迁户,安家的第一步是配置家具。在盐津县水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记者看到,贫困户家庭的电饭煲、电磁炉、沙发、餐桌椅、床、衣柜、鞋架差不多是统一标配。原来,这是中山为3097户贫困户家庭配套的“七个一”,安置户能够拎包入住,中山为此安排资金及物资586.52万元。


▲昭通大关县旭红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

一个易迁安置点的“最后一公里”远不止这“七个一”,而是建设一个功能齐全、配套完善的城市化社区,让农民变居民、务农变务工、农村生活变城市生活,通过精准帮扶,助力搬迁群众真正“搬得出、稳定住、长期能致富”。盐津县委常委、副县长陈文权算了水田安置点的投入账,除配套“七个一”之外,这里通过招商引资引进粤滇竹文化有限公司等四家企业,投入专项财政资金69万元(技能培训经费);整合东西部协作资金投入1500万元建设水田安置点小学综合楼;整合东西部协作资金1000万元建设水田安置点幼儿园综合楼;东西部扶贫协作社会捐赠募集价值369万元物资建设水田安置点爱心超市;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10万元建成水田安置点青少年活动中心。

移民心声:博爱写在大地之上

在永善县红光易迁安置点,记者看到,中山援建的溪洛渡永红小学被改名为永善县中山博爱学校;在易迁安置区靖安新区,记者看到,靖安新区第一小学被改名为靖安新区中山博爱小学。

孙中山先生倡导的博爱精神,被昭通人解读为中山人精神特质,一次次用来给中山援助工程命名。

博爱背后,是中山为昭通百年树人工程做的巨大投入。


▲博爱小学。

靖安新区中山博爱小学总投资6443.93万元,除中央第四批“补短板”预算内资金4150万元、基础设施配套资金293.93万元外,中山捐赠2000万元。今年,中山又捐赠1000万元用于靖安中学建设。今年以来,中山东菱威力电器有限公司向靖安新区搬迁入住的大关县群众捐赠了三批次共3782台洗衣机,价值907万多元,后续还有1000多台将赠送给随迁户。

红光易迁点九年一贯制的中山博爱学校,共投入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3150万元,规划学位1950个,今年3月建成。

在中山博爱学校校内见到四年级学生周洋,说起易迁前她就读的溪洛渡镇新拉小学,上学放学需要家人接送,下雨天时有山石滚落、山体滑坡,有一次爸爸送她上学,一块石头跌落身边,差点砸中自己,当场就吓哭了。周洋说,同学知道她搬到安置区,上了家门口的新学校,羡慕得不得了。说起将来的理想,兴许是受了新学校和新老师的感染,她说:“想当老师,像班主任一样。”

到大关县寿山镇颐寿园易迁安置区寻访,在昭通市立时技术有限公司扶贫车间见到31岁的周娅辉,她是3岁孩子的妈妈,老公常年在工地,上面还有95岁的外公需要照顾。她之前在昆明、西双版纳等地打工。她一边忙着手中的活,一边跟记者说感想,说希望留在家乡陪伴孩子成长,这份送到家门口的工作,就像是为她度身订做的。


◆中山日报报业集团新媒体中心
◆文+/记者 吴森林 程明盛
◆图+3/记者 余兆宇
◆视频摄制/ 易承乐
◆编辑:袁凤云
◆二审:韦多加
◆三审:岳才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