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战疫启示录(2)率先“复盘”产业经济,抢占“后疫情时代”先机 ​
栏目:首页 来源: 发布:2020-03-10

惊蛰甫过,气候渐暖;树吐新绿,万物复苏。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既是社会治理的“大考”,也是产业经济的“大考”。党委政府掌稳舵盘,航向才不偏离;企业足够坚韧,方能安身立命。

非同寻常的战疫中,中山市委、市政府及时发出“稳企安商”强音,雪中送炭,与企业共渡难关。政企关系,在携手战疫中变得更为紧密。中山坚持走高质量发展道路的决心,越发坚定。

对于身处产业转型之困的中山而言,疫情无疑会对经济发展造成更大的冲击,如何应对双重考验,更加需要智慧和勇气。在“戴着口罩抓发展”的过程中,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企业,展现了更有效的预判和应对风险能力。而这种抗压性,也会作用于企业发展本身,引领产业转型升级走上健康轨道。

疫情不会改变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发展的趋势。我们既要坚定必胜信心和决心,也要树立更强的忧患意识、转型思维,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跟上信息时代和科技革命的步伐,从而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坦途。

危难中蓄势,阵痛中奋发。中山重振虎威,前景可期!


(一)

春种秋收,天道酬勤。

企业不开工、项目不复产,如期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就无从谈起。把“两难”变“两全”,中山迎头赶上,跑在前面,交出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单。

截至2月底,全市总部企业、龙头骨干企业、亿元以上企业全部复工,规上工业、服务业、建筑业复工率均位居全省前列。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显著报道了中山的复工经验。

一边,春节因素和疫情叠加影响,企业急成“热锅上的蚂蚁”;一边,防疫到了关键时期,再忍忍,就能把疫情传播的渠道彻底封死。

把“两难”变“两全”,考的是统筹兼顾能力。以科学研判为基础,中山讲究章法、张弛有度,坚持两手抓、两手硬,找到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平衡点。

功夫做在平时,政企同心同力就有了基础。疫情之前,中山吹响重振虎威号角,发出“稳企安商”宣言。“企业有未来,中山才有未来”成为党员干部、企业家津津乐道的口头禅。政府部门既做“店小二”,有求必应、无事不扰,又做“快递小哥”,提供“面对面”到“点对点”服务。

疫情之下,市镇两级领导干部再次带头,成为企业“复工帮手”。500多名市镇领导干部担任服务企业代表,挂点联系服务全市3600多家规上限上企业,落实“一企一策”服务。把难题收上来,把政策落下去,“暖心礼包”上门,“售后服务”跟进,以实际行动赢得“好评”。

机器响起来,产能如何跟上来?针对企业最迫切的用工需求问题,人社部门加强省内外劳务合作、开展东西部劳务扶贫对接、联系中介机构外出招聘,赴桂、豫等劳务输出大省接工招工,到对口帮扶的云南昭通包专车接回工人。政企共同行动,解决企业“员工回得来、材料进得来、产品出得去”难题,为复工后加快复产保驾护航。

面对疫情给企业直接带来的冲击,中山出台了应对疫情稳企安商20条,加大对企业的用工、融资、借贷等的支持,全力降低企业的租金、税收、费用等的负担,优化法律援助、信用管理等的服务,总含金量约30亿元的政策礼包加快兑现。

市镇两级党委政府,多次召开企业家代表座谈会,共商疫情影响下的企业发展对策,为企业送上“定心丸”。火炬开发区投入财政资金3个亿,撬动50个亿的企业“抗疫贷”;小榄镇拿出1个亿补贴支持企业减租和员工补贴,重点保障各类支持补贴资金落到“难处”、实惠企业……

疫情不可避免会对经济发展造成较大冲击,但不会改变中山打赢经济翻身仗的信心决心。只要政企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我们就能最大限度化解疫情可能带来的“后遗症”,赋予产业经济新的生机与活力。


(二)

没有一朵努力开放的花儿会错过春天。

2020年的春天,比往年来得迟一些。疫情带来的冲击,需要时间来抚平伤口、抹去伤痕。

惶者生存,企业家任正非将“危机意识”上升为企业文化。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这次疫情,是企业灾备意识的试金石。

一批优秀的企业,在疫情中忙而不乱,忙而有序,对风险充足准备,并快速反应。美的集团中山公司,大年初三就开始购买防护物资,并对着口罩工厂名录挨个打电话,订购了近20万个口罩,同一天员工开始健康打卡,为后续复工准备人力。与之同步,美的制定企业级的复工评审标准,在自己申请复工同时,帮助上下游供应链申请复工。

与这般“教科书式”的复工操作相比,物资不够、原材料跟不上、人工不足、现金流缺乏的企业也不在少数。“战时”暴露的短板,是在“和平时期”难以察觉的。以此为契机,亡羊补牢、未雨绸缪,才不会陷入更大的危机。

疫情也是对企业精细化管理程度、现代化运营效率的一次大考。如生产一次性医用眼罩的鸿利达,常规开发周期需要近一个月,而这次为配合抗疫,不到6天时间就完成交付;好来化工复工初期,在人员和物料未完全到位的条件下,每天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开几条线生产几类产品,合理配置资源;太力集团针对疫情需求,展开新的研发方向,在市场上精准投放产品,复工后迅速加大中山基地产能……

复工复产快人一步的企业,也是平时注重形成企业内部和产业链上下游凝聚力的企业。梳理各镇区首批复工的企业,普遍具有以下特征:平时保持了合理的库存,可以满足一段时间的生产需要;绝大多数员工和企业共进退,及时补上复工急需的劳动力;生产企业灵活排产,最大限度地提高产能;零配件供应商畅通协作,及时备货、调货;还有线上线下的及时对接和协同等。

可见,企业高效率的运作能力,是日常积累的结果,来自于对生产、员工、供应商、客户良好的管理,来自于线上线下的良好配合。对内精细管理,对外抱团协作,关键时刻就能事半功倍。

危中寻机,需要站高望远,需要应势而动。如果说“非典”后,以在线购物为特征的电子商务迎来了春天,那么此次疫情后,行业会有哪些新增长点?我们已经看到,大自然木业研发生产抗菌地板,冠雅照明生产紫外线杀菌灯,榄菊优先生产除菌产品,利和百货加快全渠道销售布局,东城红木探索线上新零售……

或是嗅到商机,或是趋利避害,这些企业,在变革路上率先迈步。疫情过后,各行业产业链上的企业,将迎来新一轮洗牌,落后的技术、守旧的模式、过剩的产品,恐将加速淘汰。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值得每一位企业家深思。


(三)

今天重整行装,是为了明天更好地出发。

企业家刘永好曾总结创业“快半步”的经验,道出了做什么企业,干什么行业,不但要顺势而为,而且要适时转型。   深圳在危中寻机,从制造向创新突围,真正实现以“创新引领”为第一动力;东莞在危机中涅槃,抓住信息产业革命变革机遇,从台式电脑、智能手机到5G产业,产业集群浴火重生。

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产业调结构、促转型,均离不开“科技创新”引领。尤其这次的防疫、抗疫,加速了健康医药、大数据、5G、无人装备领域的研发应用,市场资源配置推助这些行业进入了发展快车道。

在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健康医药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中山也有一批企业脱颖而出。联合光电公司参与5G产业抗疫应用,提供用于监控火神山和雷神山建设的高清变焦监控镜头,以及广泛应用于疾控中心、卫健委和大型医院的远程会议和诊疗系统的高清视讯镜头。中山生物、康方生物、明峰医疗等一批企业,在抗击疫情中,加快与相关科研部门的联合攻关,或提供核酸检测等相关服务。一批高端装备企业,加速防疫物资设备生产研发,AI防疫机器人进入到医疗抗疫前线。

围绕产业基础和技术优势,着眼于提高产业竞争优势和优化产业布局,有的放矢地加大扶持力度——这是疫情带来的启示。以健康医药为例,中山产业基础扎实,有300多家健康医药的企业,产业规模突破800亿元;生物医药科技国际合作创新区、翠亨新区国际医疗城、中科院上海药物创新研究院等擎起产业旗帜。加大“强链补链”招商和扶优工程力度,中山在大湾区分工中一定可以打好这张牌。

经历了疫情洗礼的制造业,也要加快动力变革。此次复工复产中,人力成本上涨,招工难题放大,综合运营成本高企。随着全球产业转移的加快,缺乏自动化、智能化的生产做基础的企业,因疫情暴露出来的订单流失问题将加剧,传统产业集群转型势在必行。

对于个别传统产业集群来说,坚决治理“三无”企业,淘汰落后的产能,加大力度扶持优质产能,让“价低质劣”恶性竞争转轨到“物美价优”的质量竞争,才能避免“劣币驱逐良币”,让产业重获生机。

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工具,又将迎来新一轮的产业风口。中山产业集群虽有制造能力,但在电商转型过程中,曾错失良机,过于依赖传统制造的线下模式,“为他人做嫁衣裳”。如今,工业制造领域的数字化进程起步不久,中山能否抓住机遇,在“两化融合”中重塑产业优势? 

此次疫情,部分服务业受到严重冲击,也催生和加速了新的服务业态的发展。中山作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应以此为契机,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便利化、精细化、品质化发展。

春天已经到来,疫情终将过去。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产业生态的重塑与再生,关乎当前,更关乎长远。站在“双区驱动”的大背景下,对产业经济做一次全面“复盘”,积极主动谋划新一轮发展,将有利于中山经济破茧成蝶,迎接更加灿烂美好的明天。


◆中山日报报业集团新媒体中心
◆统筹/记者 郭锦润
◆文+/记者 黄凡 黄启艳
◆编辑:袁凤云 
◆二审:蓝运良
◆三审:岳才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