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时评(21) 大疫面前更需同情心
栏目:首页 来源: 发布:2020-02-24

社交媒体不时传出,有些地方在应对疫情时防疫过度,甚至难以理喻,仅列如下:悬挂充满着暴力的威胁谩骂性横幅标语、拒绝湖北人入住酒店、禁止外地务工人员返城和回出租屋、禁止医务人员下班回家、家人在家打麻将被佩戴红袖章的人直接闯入砸麻将桌和被殴等。由此所发生的冲突不在少数,此类现象已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热议。

当致命的病毒通过“人传人”的方式大肆扩散并疯狂肆虐时,惊恐之下人们选择“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做法完全可以理解,因为自我保护是人的一种本能。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要“与人为敌”,二者并非零和博弈的关系。且不说这种做法是否真正能够消灭病毒,即便是能够消灭这种病毒,随之而来的另一种病毒却已经在悄无声息地蔓延开了。这种病毒危害更大更长久,它会吞噬整个社会,输掉人心,消解信任,恶化社会,侵蚀整个人类命运共同体。

且不论上述做法是否合法,是否具有法治思维,就论作为人的本性而言,人本身应该具有的同情心也已荡然无存了。同情心是基于对他人负性情绪状态或情境的理解而产生的他人取向的情绪反应。这本来是一种人人皆有的恻隐之心, 是对共处在这片土地的同胞深沉的爱, 是对同生而为人的命运的深切关怀。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指出同情心的三个表现,即谨慎、正义和仁慈。谨慎即节制,指自我约束;正义指尊重其他人的权利和自由;仁慈指同情、关爱他人。亚当·斯密因此把同情心视为社会美德。上述应对疫情所采取的行为表现出来的是自我放纵而非自我约束,对他人极度冷漠而非尊重,贴着“关爱”标签干着伤害他人勾当。与人应有同情心的做法背道而驰。聊以自慰的是,许多地方已经开始果断采取措施纠正,或正在纠正这些荒唐的做法。

其实,对于党员干部而言,同情心更多应该是一种责任和使命, 是现代政治的应有之义, 是执政合法性的内在要求, 是当今时代的最鲜明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他提出的共享理念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原则,以及强调的关注民生的利益取向和各种惠民思想, 无不处处闪烁同情心政治的现实光芒。许多党员干部懂得“穷人的经济学”, 为弱势群体伸张权益, 是同情心政治;体味民生之艰, 力解民生之忧, 走在扶贫一线,让全民共享发展成果, 是同情心政治;牵挂百姓疾苦, 为遭受痛苦的百姓落泪, 以悲愤之心严肃渎职官吏之责, 也是同情心政治。可以说,有同情心政治才是最好的政治, 有同情心的党员干部才是最好的党员干部!

要有同情心,党员干部首先要把人民群众当做自己亲人。在尊重对方的前提下,以心换心,真诚沟通,诚心对待,其效果将事半功倍,因为态度的改变更多的是在沟通中实现的。反之,如果高高在上,指手画脚,或者说大话、放空炮、乱表态、训斥、怒喝,就会激化矛盾,以至于闹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其次,要有同情心,就要把人民群众的困难当做自己困难。各种管控措施的实施,不仅在于维护社会秩序,更在于能够助人自助,化解人民群众的生活困难。要实现秩序化,就必须明确影响秩序的因素是什么。如果人民群众的困难得到解决,秩序就从根本上得到保障。其三,要有同情心,就必须把人民群众的事当做自己的家事。尽心尽力地服务于人民群众,精准和及时地为人民群众提供各种帮助。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不能相互埋怨、推脱、甩锅、扯皮,也不能作秀,而是要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一件接着一件为人民群众干实事干好事,真正让他们从党员干部的工作中受益。

具体到应对疫情问题上,一是要从同情心出发,研判应对疫情的决策是否做得了“心中有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陷入病毒肆虐困境中的人,不仅需要有序管理,更需要周到的服务。如果为“管理而管理”,缺乏人情味的冷冰冰的决策,那么无论出台的理由多么冠冕堂皇,注定是没有灵魂的。要赋决策以温度,抑或是决策本来就必须有温度,而且这个温度还是覆盖所有人的。不能因为要防控病毒,而无视由于其他原因处于困境中的人的需要和利益;更不能以特殊时期为借口,无视法律和道德而任意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把同情心贯穿到应对疫情的所有预案中,这样才能强信心、聚民心。

二是要从同情心出发,开展应对疫情的各项工作。决策的生命力在于实施,而实施效果如何在于是否能够与具体实际相结合。面对突如其来的重大疫情,人民群众的最大实际是防控物质的缺乏,所以当决策强调要戴口罩时,在实施中首先要想到是否有口罩,如何满足人民群众对口罩的需要,而不是在填表统计中耗费精力。当人民群众因为没有口罩不能出门时应想到如何解决他们买菜等日用品困难的问题,而不是看见他们没有戴口罩外出就粗暴对待,矛盾升级到需要公安的介入。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这样才能暖人心。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一定是建立在人与人相互信任基础上。没有相互的关爱,就没有信任。

三是要从同情心出发,对应对疫情工作进行评价。担当和作为是衡量应对疫情工作成效的核心标准。不能搞道德绑架,而要集中宣传和弘扬在应对疫情的办法上做出贡献的人和事迹;要对应付交差、欺上瞒下、一问三不知等种种与党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盼格格不入的不作为和消极作为的行为及时予以曝光和抨击;要对没有法治思维和底线思维,层层加码,甚至假借非常时期任意侵犯人民群众各种权益的一系列乱作为行为,哪怕有暂时的所谓效果,果断处理。评价应对疫情工作,不仅要看其应对疫情的结果,而且还要看其应对过程。一切以人民答不答应、高不高兴、满不满意为标准。赢得人民群众的口碑是充满活力的评价,也是最好的评价。

“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千古兴亡多少事,不废江河万古流。惟愿党员干部能够始终保有同情心,切实改进工作作风,从时代、历史的高度来认真看待人心和人民的福祉问题。

(作者系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教授)


◆中山日报报业集团新媒体中心
◆文/匡和平
◆编辑: 汪佳
◆二审: 蓝运良
◆三审: 岳才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