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根据复工复产和疫情防控新形势的需要,中山对已经实施了13天的疫情管控“十严”措施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内容包括:撤销市镇道路检查点,合理实行封闭管理,公共场所有序开放,重点人群强化管控等。
消息一出,大部分人拍手称快,认为“隔离”已久的生产、生活终于开始恢复正常,经济、社会正式“重启”。但也有人担心,失去“十严”的重重防护,中山刚刚向好的防疫形势,会不会出现逆转,甚至重蹈覆辙?
我们知道,中山疫情管控“十严”措施于2月7日发布,当时,新冠肺炎疫情正快速扩散、蔓延,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受到威胁。非常时期,我们当机立断,设置重重关卡,严防病毒入城;强化域内管控,严格限制人员聚集、流动,阻止疫情扩散。这个时期,无论如何严防死守都不为过,既在情理之中,也是必然之举。
1月20日,首例新冠肺炎疑似病例转入市二院隔离治疗至今,疫情防控“警报”已拉响月余,战“疫”未曾停歇。从当前数据看,中山连续7天无新增疑似病例、连续4天无新增确诊病例,累计治愈出院43人,至今无医务人员感染病例,无死亡病例。如此实在、显著成效来之不易,离不开以医务工作者为代表的“最美逆行者”们的“浴血奋战”,离不开各界各级各部门一线工作人员冲锋在前、守土尽责的担当,也离不开广大市民的同心同力、积极配合,大家都为打赢这场疫情阻击战立下了汗马功劳。同样,全市层面的精准研判、科学决策、有力部署、闭环控制,则是致胜的另一个关键。其中,及时出台并予严格落实的“十严”措施,尤为得力,厥功至伟。
随着疫情形势的变化,考虑到城市经济社会承受能力,以及全市中长期发展要求,我们的工作重心,疫情防控的策略、手段应该适时做出调整,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还是全凭惯性思维,不顾社会承受能力,无视经济发展前景,片面单向发力,一味强调严防死守,必然“严防守死”——社会失去活力、经济陷入深渊,疫情防控最后也会失去根本动力。因此,我们必须双向发力,能放开的快速全面放开,加快推动复工复产,尽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回归正常轨道;该严管的坚决管严,紧盯重点人群、重点领域、重点环节,一跟到底、滴水不漏。
从调整后的管控措施看,就很好地体现了“两手抓,两手硬”的原则。“十严”措施调整,不是简单的把防控放松了,而是更注重精准研判、精准施策、分区分类管理。疫情防控从入城开始的全市全面管控,收缩到村(社区)和小区为重点的分类管控,管好重点人群。如此一来,既把疫情防控的经济、社会成本控制在最小范围,通过精准管控使其发挥最大效能,只要相关部署落实到位,即可确保安全无虞。同时,措施调整后,全市层面因防疫而临时设置的各层障碍被打通,人畅其行、货畅其流,为经济社会正常运行创造了基础条件。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也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要支撑。只要我们全面准确领悟和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坚持防控不松劲、复工加把劲、帮扶再给力、服务再升温,中山就能以更快的速度、最高的质量全面恢复生产生活秩序,恢复经济社会发展正常状态,变“两难”为“两全”,全面夺取防控与复工“两场大战”“两场大考”的胜利。
(本报评论员)
◆中山日报报业集团新媒体中心
◆编辑:沙玉兰
◆二审:蓝运良
◆三审:岳才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