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量很足,要多少有多少。”这几天,随着零售商超、农贸市场、批发市场复工开业,广东老百姓的“菜篮子”装得更满,不用抢购囤货了。前段时间,春节又逢疫情,有些市民担心供应紧缺开始囤菜。疫情之下,如何让“菜篮子”装得满、提得稳?
根据省委、省政府部署,全省各地多部门联手,加大物资市场投放力度,及时做好急缺物资的统筹调配,畅通运输通道,坚决打击哄抬物价、囤积居奇、欺行霸市等扰乱社会秩序的违法行为,有效稳定供应、稳定物价、稳定预期。
及时权威发布 稳住市场信心
春节又逢疫情,市民怕买不到菜纷纷囤货,货架很快被买空。但家家户户都在囤货,也会导致供应跟不上。为此,广东加强权威信息发布,加强舆论引导,避免群众因不实信息引发抢购。
春节期间,中山东区库充市场供应充足。
1月24日,广东在宣布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的第二天,就发布了防控疫情一级响应16条措施,其中提到加强急需用品的生产调配,保障商品供应,平抑物价,防止哄抢等。
1月26日起,广东每天举行疫情防控例行发布会,用实实在在的数据稳民心:我省目前粮食库存,包括各级政府储备库存和商业库存,可满足全省8个月以上的口粮消费;蔬菜自给率近九成,水果补给充足。
此后,广州、深圳、珠海、汕头等各地市的商务部门,都相继发布当地粮食库存和蔬菜供应情况,用权威发布的信息破除谣言纷扰,让群众吃下“定心丸”。
与此同时,广东还建立了地方粮食储备的快速投放机制,一旦发生市场紧缺,通过储备投放,保障供应,平抑物价。
这几天,笔者走访发现,农贸市场档口开业率提高了,社区超市也纷纷开始节后的正常营业,货架上的货源充足,民众购物更加淡定、不恐慌。
批发市场货源 恢复得比以往春节快
为加快组织货源,加快供货,广州市商务局与江南果菜批发市场成立保障供应专班,解决批发市场到商超的配送问题,畅通配送渠道。现场有工作人员24小时蹲点,统筹衔接应急调配,协调货车保证配送。春节期间,该批发市场每天的供应量增加10%—20%,日交易量高达5000吨。
在全省各地商务部门的动员下,主要商场超市加大采购备货量和配送力度,打通物资供应通道。春节期间,广州华润万家的蔬菜供货量大概为平日的5—6倍,猪肉供货量大概是平时的2倍。永旺超市的蔬菜到货量是平日的3倍,肉类到货量是平日的2倍等。
供货量足、配送畅通,不少零售商超的采购负责人都发现,今年批发市场的货源恢复得比以往春节快,价格也得以快速回落。
天猫、盒马等云上对接 为农产品线上找市场
在防控疫情的关键时期,广东农产品采购商联盟也发挥了作用。
1月27日,在省农业农村厅指导下,广东农产品采购商联盟发出“保供稳价安心”倡议书,及时搭建起广东农产品“保供稳价安心”平台。目前已有超过850家农产品企业积极响应,成为广东农业农村抗疫的重要力量。
该联盟成员单位涵盖了国内外大型连锁超市、农产品批发市场、流通企业、电子商务、餐饮连锁企业等,其中不乏天猫超市、盒马、易果、大润发、欧尚等业内知名企业代表。
联盟成员单位、广东一人一亩田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搭建了线上平台。采购商一发布需求信息,马上自动配对推送供给信息,平台上的其他供应商也可以看到,主动对接。这个平台拉来了45700名供货商,来自各地的供货商积极参与、推介各种农产品,农产品基地覆盖全国。
盒马鲜生是较早加入“保供稳价安心”行动平台的企业,加入平台也让它获益匪浅,生鲜类食品原则上一天一订,保证新鲜。“春节期间,广州、深圳每天蔬菜订货量将近150吨。叶菜类订货量是大年二十九和大年三十的4—5倍。”盒马广东区域总经理黄丽娜说。
通过云上对接,“多对多”物资供应网络取代了传统的单线对接,让农产品更快找到市场,为老百姓提供了重要的生活保障和弥足珍贵的安全感。
◆中山日报报业集团新媒体中心
◆图/中山日报资料图
◆编辑: 陈彦
◆二审: 蓝运良
◆三审: 岳才瑛
◆素材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