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时期,老年人如何调整心理状态?三院心理专家在线支招
栏目:首页 来源: 发布:2020-02-06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一种新的传染病,人群普遍易感,目前儿童、青壮年、老年人均有发病。但多数老年人身体机能较差,免疫能力较低,甚至存在基础疾病,因此感染的几率更大。记者获悉,在面对疫情时,老年人由于免疫功能和适应能力相对较低,心理上比较容易产生孤独、空虚、焦虑、抑郁、疑病、失眠等心理问题。


于妍


邢志强

据中山市第三人民医院老年科的副主任医师于妍和邢志强介绍,疫情发生后,下面这些心理问题较为突出:

1、紧张、焦虑:老年人的记忆力、注意力、逻辑、分析、表达能力等逐渐下降,对自身的身体健康格外关注,在此次“疫情”中,他们同样更容易担心自身被感染,整日紧张、恐惧,出现食欲不振、夜不能寐,机体抵抗力下降,更容易患躯体疾病,造成恶性循环。

2、疑病:部分老年人,尤其是那些性格内向、敏感多疑的老年人,容易产生疑病现象,过分关注身体上的微妙变化,并将这些不适与“疫情”联系起来,个别严重者可能会出现类似妄想症状。

3、抑郁:自我隔离、居家不出门时,出现了悲伤、绝望、无助,做什么都没有兴趣和动力,对此次疫情控制没有信心,不知是否能平安顺利度过,担心自己或家人会感染肺炎等,个别严重者可能会有自杀的想法和行为。

4、保守、固执:因为对疾病认识不清,思想固执死板,观念保守陈旧,且“封建迷信”,不相信科学,反而去“求神拜佛”,认为有“神保佑”等。

对此,心理专家给出应对策略:

1、主动获取信息、全面了解疫情、科学防治。一方面可能麻痹大意,继续按照之前的模式生活,就会增加感染和传播的机会;另一方面,可能过度紧张害怕,在焦虑情绪的影响下会出现一些身体不适,这时先不要着急就医,可以通过与家中年轻人多沟通来缓解,必要时咨询专业医务人员。

2、保持适度紧张、不恐慌。老年人面对疫情,很多都会有恐慌情绪,这种恐慌情绪其实是人类的本能,适当的紧张可能有利于调节机体的免疫,但是恐慌过度则会对自己的身心造成不良的影响,会出现诸如头痛、眩晕、失眠、耳鸣,手脚麻木等不适,这时可以在家适当的运动,比如可以打打太极,养花养鱼,练练书法,跟家人下棋、聊天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都可以缓解自己的情绪和压力。

3、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提高机体免疫力。老年人躯体疾病比较多,往往合并心脑血管疾病,抵抗力比较差,更容易感染,这时要继续坚持已有躯体疾病的治疗,按医嘱规律服药,定期测量体温、血压、血糖等,关注大小便及睡眠情况,保持自身状况稳定,避免躯体疾病复发而去医院增加被感染的风险。如有症状加重,也不应相信偏方,自行买药,因药物之间有相互作用,可能出现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

4、科学应对疫情,不信谣、不传谣。老年人由于科学意识不强,存在迷信观念,一定要相信科学,不轻信传言,烧香拜佛解决不了问题,做好防护才是关键,要相信我们的国家一定可以战胜这次疫情,要有必胜的信心。

5、转变观念,调整作息,生活规律。疫情正值春节期间,老年人比年轻人思想更加传统,想团聚的心情更加强烈,但一定要以大局为重,可以通过电话与家人多联系交流感情,等疫情过去,再多点团聚。部分老年人常有外出小区散步的习惯,疫情当下,居家隔离,难免会产生浮躁的情绪,睡眠减少,必要时可以服用改善睡眠的药物,但一定要听从专业医生的意见。

 6、老人如果有亲属从事医疗卫生工作,不要过份担心他们被感染,要相信他们是专业人员,会做好自己的防护。家里或居住地附近出现确诊或疑似病例,不必恐慌,做到不与被观察对象接触。

 7.积极关注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全民抗“疫”,一个也不掉队!如果觉得自我调节后还不能解决焦虑压力,建议拨打中山市心理卫生中心24小时免费心理援助热线:0760-88884120,寻求专业人士帮助。


◆中山日报报业集团新媒体中心
◆文+/记者 张倩 通讯员 朱晓翠 
◆图/通讯员提供 
◆编辑:袁凤云 
◆二审:蓝运良
◆三审:岳才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