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人物志(2)孙福宁:第一个进入病房接触中山疑似病例
栏目:首页 来源: 发布:2020-02-03

市第二人民医院公共应急病区的护士站只有几平方米,但这几平方米却汇集了多间医院的优秀护士。护士长孙福宁将大家团结在一起,共同作战。身经百战的她,曾参与甲流重症患者抢救、以中国志愿者的身份到非洲医疗支援,自1月19日该院筹建公共应急病区以来,她又每天都出现在这个小小的护士站。孙福宁说,要和护理一线的兄弟姐妹们一起打胜这场仗。

她第一个进入病房接触疑似病例

1月20日开始,该院公共应急病区收治首例疑似病人。在这次疫情救治中,孙福宁作为护士长,负责筹备开设全市第一个公共应急病区病房;筹建好第一天即收第一个疑似病例;她也是第一个进入病房接触疑似病例,进行护理。她说,来到一线时来不及想那么多。“作为一名党员,医院什么时候需要我,我就要出现。”

昨日,记者来到护士站时,这小小的几平方米显得尤为拥挤。几乎占满整堵墙的白板就是护士们的工作一览表,分门别类写满各种护理级别、床号、注意事项等。护士站里很安静,一个护士认真填写着表格、一个忙碌的调试着新设备,其他护士都还在病房里工作。只有时钟下贴的一张粉红色A4纸,写着“注意休息 爱护自己”,稍稍缓冲了这种紧张感。

记者见到孙福宁时,她从上午8点半上班已工作3个多小时。当摘下N95口罩,她颧骨上已有两道深深的勒痕。孙福说,上午已算是较好,若一天下来,勒痕会更深。在这里不仅脸不舒服,甚至呼吸都不自由。“我们穿着防护服、戴头罩,为了不让呼吸起雾,还有送风装置,整个人就像一个充气娃娃。两三个小时就会呼吸困难,达到忍耐上限。”护士们却在这有限的时间和体力下,总会争取一进病房就多做事,把能干的活都干完,为下一班同事减少进出病房产生的风险和节省防护服的使用。

为患者送卡片“比心”

厚重的防护服和送风装置,不仅使人行动受限、呼吸困难,连听力都受影响。“得很大声的吼,才听得到。有时还需要靠手势来比划。如提醒患者戴口罩,就指指他的口罩,又指指我的,他就能明白。”除了这些治疗沟通所需的手势,孙福宁说,在这里还学会了“比心”的手势。

春节期间,护士们制作了心型的祝福卡片,送给患者。“我们有年轻的护士,送卡片过去的时候,就教他们这样给患者比个心。收到祝福那刻,我们和患者都很开心。”说起送卡片的事,孙福宁的笑意溢了出来,同时也给记者比了个“心”。

在这样重重防护的情况下工作,快乐吗?孙福宁说,常有这样快乐的瞬间。护理工作虽然不是直接治疗患者,但却是最接近患者,与他们相处最长时间的。昨日孙福宁在查房中遇到刚入院的一位患者,对方很焦虑的觉得自己手在发麻、发抖。于是孙福宁跟他聊天、科普医学知识,慢慢的患者才放松下来。“最后他说,听你这么说,我就放心了,不那么紧张了。这时我就很开心。这就是一个小小的自我成就感。我们对病人就像朋友一样,其实没有什么特别高大上的成就,就是这种点点滴滴的积累,成为一股动力,能一直坚持下来。”

几十条未接和未点开的语音

在这里,孙福宁整个心思都是工作和病人。自从1月19日参与筹建工作,至今已经10多天,她只回过一次家,还是因为要回去换洗衣服。她对工作、对患者总是随呼随到,但对家中孩子每天的语音呼叫都没空接听。

孙福宁的手机微信里,每天都有好几条视频通话的请求未被接通。还有许多带着红点的语音留言,甚至还未点开过。孙福宁说,家里一个7岁、一个两岁的孩子。即使是7岁的老大,也无法明白妈妈的工作为什么这么忙。“她每天会发语音问,妈妈你在做什么、你回不回来吃饭、你回不回来睡觉啊?我也想回,可常常忙到半夜两三点,就在休息室里睡了。”孙福宁说,孩子们现在可能不理解自己的工作,但长大了,一定能理解,也希望孩子能以妈妈为榜样,做更多的事,帮助更多的人。


◆中山日报报业集团新媒体中心
◆统筹/查九星 谢琼
◆文/记者 陈慧 通讯员  尹丹 卢鑫瑜
◆图/记者 余兆宇  
◆编辑:汪佳 
◆二审:张鹏 
◆三审:岳才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AI+LIFE HACKS丨The 107th Xiangshan Study Opens in ZS
原创 10881人浏览   2024-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