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长河一瞬,回首过去8年,中山扶贫结出硕果背后,是各位扶贫干部舍小家为大家,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孩子还在睡梦中,扶贫干部已踏着晨曦,驱车行驶在扶贫路上;家中老人、孩子生病,扶贫干部没法及时回家,只能把心酸与无奈隐藏在心中。你我本是凡人,扶贫干部也不过是披着盔甲的凡人而已。采访了很多扶贫干部,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先有大家才有小家,扶贫是扛在肩上神圣的使命,不能辜负党和国家人民的期望。
年过花甲退休干部麦润金,每天戴着老花镜,提着环保袋,拿着画笔和速写本,足迹踏遍了280多个自然村,手工绘制上百张新农村建设图。
麦润金。柯颂 摄
今年53岁的尹健,是中山目前参与援藏援川工作驻地干部中年龄最大的一位。白玉县内平均海拔超过3500米,2018年6月,他刚到白玉县时,就产生了剧烈的高原反应,头痛头昏,彻夜难眠。尹健坚定地说,“援藏,来了就没想过退缩!”
尹健。文波 摄
出钱出力出人,从镇街到市政部署,中山举全市之力,用心用力用情,帮助贫困地区精准脱贫。这5年,中山的确付出了许多,但是过程中,中山也收获了许多。两座城市之间,更加亲密无间,产业多元化发展合作,深山产品走出山来,中山市民可足不出户享大山美食,人才对口输出,更是为后续发展合作创造无限可能。
促进经济发展,贫困人口“一夜”脱贫。中山扶贫干部也在各大扶贫点种下“爱的种子”,开展精神层面的帮扶,为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注射一支强心剂。
2020年11月,中山市港口镇驻肇庆市德庆县建发村扶贫工作队,收到贫困高中生小静的感谢信。小静在信中写到,脱贫攻坚的春风拂过大江南北,我作为数千万贫困人口中的一员,切身感受到这股春风如同六月的骄阳一样温暖,中山扶贫干部的帮扶,凝聚成了一股巨大的力量,深深扎根在我心中,不断鼓励着我前行。
在信的末尾,小静写下这么一句话——“吃水不忘挖井人,做人要学会感恩,待他日我有能力之时,我定将回馈社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添砖加瓦,同时我也会将这份温暖继续传承下去。”
短短几行跳动的字符告诉我们,扶贫从来不单是数据上的脱贫,更是深入人心的改变,让困境中的人们寻找到希望的曙光。毋庸置疑,如大家所见,中山做到了,给脱贫攻坚交上了一份完美的“高质量”答卷。
扶贫虽然即将结束,但对中山而言,更是一个新的起点。“脱贫不脱责”是中山全市人民的承诺。一个伟大的新时代已经到来,中山仍然会继续携手各大扶贫点,全力以赴以更创新的合作方式,跨越山和大海,与山那边的“你们”共赴小康之路。
潮州市凤泉湖高新区,多个项目正在施工建设,也有不少已经扎根园区的高新企业正在加紧生产。缪晓剑 摄
◆中山日报新媒体中心
◆统筹/记者 吴森林
◆文/记者 陈雪琴 通讯员 市扶贫办
◆图/记者 柯颂 缪晓剑 文波
◆编辑: 曾嘉慧
◆二审: 蓝运良
◆三审: 魏礼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